MCPLive > 杂志文章 > 西部数据My Cloud深度体验

西部数据My Cloud深度体验

2014-03-25王锴《微型计算机》2014年2月下

存储一直是数字生活时代大家关注的话题,只是从来没有什么时代像今天这样重视集中存储。“云”概念被炒得火热,也借此诞生了私有云概念。说到底,私有云主要指具备集中存储功能的家庭NAS。但从去年开始,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NAS开始重视和互联网公有云的结合,大家开始憧憬公有云与私有云的互补,能带来更出色、更便利的使用体验。结合互联网,这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,也恰好满足了互联网厂商的扩展野心,更能达到促进硬件厂商销售产品的目的,一举三得的事情自然大家都乐意。但产品好不好用,那要试了才知道……

西部数据My Cloud深度体验

小度Wi-Fi、小度路由、小度TV……近期互联网厂商百度一直在硬件领域发力,这并非百度想往硬件转型,而是希望通过和硬件厂商的合作,给自己带来更强的终端控制力,也给用户带来整合度更高、更易用的“互联网”硬件。西部数据My Cloud私有云存储也是一款和百度云合作的产品,以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私有云、公有云结合体验。

WD My Cloud整体造型和My Book系列产品有些类似,像一本竖立放置的辞典。不同的是放弃了铝合金外壳,改用白色塑料外壳,贴合传统观念中“白云”概念。My Cloud系列当前共有2TB、3TB、4TB三种容量可供选择,接口上统一采用了1000Mb/s RJ-45有线网络接口加USB 3.0接口的组合。单盘规格决定了MyCloud不能支持阵列,所以只适合作为冗余备份。实际上,备份只能算是My Cloud作为NAS的一个必要功能,而非它的重点,其重点应该是结合百度云的一系列便捷分享功能……

顶部和底部都采用镂空设计,形成穿堂风风道,利于内置硬盘散热。
顶部和底部都采用镂空设计,形成穿堂风风道,利于内置硬盘散热。

另外高挑的减震胶垫设计,有利于风道入风,也有利于降低振动和噪音。
另外高挑的减震胶垫设计,有利于风道入风,也有利于降低振动和噪音。

接口设计简洁、实用,千兆有线网络满足网络分享绰绰有余,USB 3.0则能为移动设备直连提供充足数据带宽。整体外观以白色为主,辅以银灰装饰,前面板非常简洁,除了LOGO和一个蓝色的LED指示灯再无它物。
接口设计简洁、实用,千兆有线网络满足网络分享绰绰有余,USB 3.0则能为移动设备直连提供充足数据带宽。整体外观以白色为主,辅以银灰装饰,前面板非常简洁,除了LOGO和一个蓝色的LED指示灯再无它物。

功能展示

作为硬盘供应商,做外置存储这种系统类产品,其传统优势在于整合产品资源,降低生产成本,用价格优势和第三方外置存储竞争。而往往会忽略操控体验,或者说没有太多精力去做优秀的NAS内置系统。甚至还有拿来主义,直接使用第三方的标准系统。然而这一次,WD的My Cloud并没在价格上纠结,其同容量的定价还明显高于竞争对手,以及自家以前的单盘位NAS。我们不知道这是否与增加研发投入有关,但值得肯定的是,这一次My Cloud确实在易用性上,尤其是内置操作系统上做得更好了。

控制:真正的图形化引导模式

和绝大多数NAS产品一样,My Cloud依旧保持了基于web设计的控制方式。不同的是,MyCloud的浏览器操控系统采用了全图形化引导设计。每个功能模块就像一个展现在智能手机屏幕上的App图标一样,功能划分非常清晰,每一步的步骤和操作都还会另外附上文字说明和帮助信息。可以说即使是小白用户也能根据引导完成My Cloud的所有应用设置。

My Cloud设计了基于浏览器的全图形化引导系统,层次清晰、功能明了、操作简单。
My Cloud设计了基于浏览器的全图形化引导系统,层次清晰、功能明了、操作简单。

备份:依托于SmartWare的统一管理

和传统的NAS使用方式不一样,My Cloud的备份功能并没有设计在网页操作系统中,而是整合在了桌面管理软件WD QuickView的SmartWare中。对使用过西部数据其他存储产品,例如移动硬盘、My Book等设备的用户来说,SmartWare显得再熟悉不过。WD几乎所有外置存储产品都用这个软件在管理备份,我们此前已经有不少介绍,除了增量备份管理不太便于查阅外,这款软件能满足分类备份、文件夹备份、定时备份、实时备份,自定义备份等各种你有可能会需要的备份设置类型,算是一款非常易用的准专业级备份、还原软件。

支持备份的模式广泛,操作相对简单是SmartWare的两大优势。
支持备份的模式广泛,操作相对简单是SmartWare的两大优势。

分享:“My Cloud”一统PC、Mac和移动平台

分享是网络集中存储的大优势,是所有NAS的本职工作。My Cloud算是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,与它配套的“My Cloud”应用程序拥有PC、Mac、安卓、iOS等各种兼容版本。这让My Cloud中的存储空间能被PC、Mac以及各种平板、智能手机读写,这不仅能满足多用户环境的需求,还有利于用户在不同设备之间分享数据。更重要的是,具备远程访问能力的MyCloud还能将这种跨平台的分享方式从局域网扩展到互联网中。另外,整合的百度云接口,还能进一步扩展My Cloud的互联网功能。

WD宣称My Cloud采用了双核心主控,但没有告诉我们具体使用了那种规格、架构的双核心芯片,我们只能从测试的结果大致看出这套硬件平台的性能水平。在接入到千兆有线局域网络后,My Cloud和PC间的传输带宽能达到上传58.6MB/s、下载72.6MB/s。就我们以往的测试经验来看,这样的表现介于采用低频ARM主控平台和相对高性能的Atom平台之间。鉴于My Cloud的单盘定位,这个双核系统应该是低功耗的双核ARM平台,说不上发烧,但也足以媲美不少定位更高的双盘位产品。这带来的明显好处是相比其他采用低功耗单核ARM的NAS,My Cloud的网页操作系统响应速度明显更快,操作延迟极低。

PC端桌面“My Cloud”软件,界面相对简单,毕竟PC端大家已经习惯了使用映射盘符这种直观便捷的方式。
PC端桌面“My Cloud”软件,界面相对简单,毕竟PC端大家已经习惯了使用映射盘符这种直观便捷的方式。

智能手机端“My Cloud”软件,除了分享功能,整合的百度云也是其一大亮点。
智能手机端“My Cloud”软件,除了分享功能,整合的百度云也是其一大亮点。

通过浏览器操作系统的“云访问”菜单,你能随时创建动态连接码,也可以随时剔除此前允许连接的设备,非常方便易用。

通过浏览器操作系统的“云访问”菜单,你能随时创建动态连接码,也可以随时剔除此前允许连接的设备,非常方便易用。

通过浏览器操作系统的“云访问”菜单,你能随时创建动态连接码,也可以随时剔除此前允许连接的设备,非常方便易用。
通过浏览器操作系统的“云访问”菜单,你能随时创建动态连接码,也可以随时剔除此前允许连接的设备,非常方便易用。

功能体验

My Cloud是款集备份和分享功能为一身的家庭NAS,其中备份功能特性主要依赖于SmartWare软件,所以备份体验和我们此前测试过的My Book、MyPasspor t等产品没有太大差异,只是备份数据传输渠道由USB 3.0变为了千兆局域网。实际上无论是备份设置响应时间还是备份速度,这两种连接方式都是几乎相当的。至于局域网分享,My Cloud借助高近73MB/s的传输水平,能轻松满足包括4K超高清视频在内的各种多媒体在线实时分享。你能通过针对各个平台设计的“My Cloud”应用程序,轻松访问My Cloud的存储池,倘若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性能足够,My Cloud同时在线流化3部1080p视频也没有任何问题。

佳体验:远端互联

分享是NAS的本质工作,尤其是局域网分享,各个厂商的产品都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。My Cloud的局域网分享相对来说并不出众,各平台的“My Cloud”应用程序操作体验就跟PC上自己设立文件夹管理多媒体一样,直观有余但不够智能。反倒是互联网应用,My Cloud有些独到的优势。

1、远端分享拥有动态密匙

首先值得一提的就是My Cloud的自适应能力,抛开了一大堆繁琐的设定过程,My Cloud能自己根据网络环境引导用户完成相应设置。再加上全部图形化的操作界面和清晰完善的辅助系统,My Cloud的远程分享管控很直观,也易于设置。更重要的是,西部数据还为互联网连接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动态密码系统(有些类似于网游玩家们早已熟悉的密保系统),终端设备只需在“My Cloud”App中输入动态密码,就能完成自动在网络中定位你的My Cloud和完成身份验证操作。一台设备只需第一次输入动态码以后就能自动登入,整个过程移动终端设备不需要进行任何其他设置,这让互联网接入也变得跟局域网互联一样简单,同时也照顾到了连接的安全性。

2、百度云助力公有云存储

另外值得一提的则是My Cloud和百度云的合作,这让“My Cloud”应用程序拥有了额外的百度云接口。用户在使用互联网接入My Cloud的同时,还能一并登入已经绑定好账号的百度云服务平台。不仅能让用户随意选择公有云存储空间 (百度云)和私有云存储空间 (My Cloud),增加存储和分享的灵活性。还能通过百度云具备的离线下载,社交媒体分享功能弥补My Cloud功能上的不足,进一步提升My Cloud的远程应用体验。

MC点评

西部数据并不是第一个想到将个人存储和互联网结合起来的厂商,My Cloud也不是第一个具备远程访问功能的NAS。但就实际体验结果来看,My Cloud算得上是我们体验过的同类产品中,易用性设计得好的产品。它的功能、特性并不以华丽,类似Windows系统的盘符、文件夹分类方式很老套,却也很贴合大家的习惯。当然,和我们此前测试同类产品时一样,国内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收费模式,依旧是限制产品互联网分享特性的一大瓶颈,My Cloud也不能豁免。而这,也是限制互联网厂商发挥的关键问题,在极为有限的流量环境下,厂商们很难给用户带去更多的功能和更好的体验。这怪不得厂商,只能期待网络运营商能更加给力。

分享到:

用户评论

用户名:

密码: